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表達某個台語詞彙,卻發現注音好像打不出來,只好用稍微接近的音來湊合的經驗呢?這個現象說起來不足為奇,因為我們所用的注音符號本來就是針對華語來設計的,本來就不能100%還原其他的語言嘛,就像雖然我們也會打「摳泥機哇」、「咪納桑」,也不能完全還原日語發音呀~
但是為什麼我們不會把「摳泥機哇」當成真正的日語,想學日語的話會去背五十音,對台語卻覺得沒關係、看得懂就好,不用特地去學呢?而且,有的時候根本也看不懂啊!!
小編舉個發生在長輩Line群組的故事為例,有一天長輩們在討論買水果的事,有人打了一句「麥响緊」,小編媽媽看半天都不知道他在說什麼,後來才發現原來是「莫傷揀(mài siunn kíng)」,不要太挑的意思。為什麼明明台語同時是他們兩人最熟悉的語言,卻沒辦法溝通呢?不是聽不懂,而是因為缺乏共通的台語文字系統,才讓台語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而這種例子並非特例,是真實且普遍存在台語使用者生活中的問題。
大家可能會問:「不然要怎樣?台語本來就都只能這樣寫啊,又沒人教我怎麼知道啦~」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就是沒人教你那一半,因為種種歷史與政策因素,台灣並沒有在學校教育裡面全面推行台語文或客語、原住民族語的教育,就算國小有母語課(小編小時候叫鄉土語言),老師會不會教台語文、台語拼音都很難說,就算教了家長們的態度也是有的人喜歡、有的人不喜歡(?),新聞上也常常有家長抱怨國小教的台語字太難,根本沒人看得懂。但是相信看到這裡的大家都已經知道了,看不懂不是因為「難」,是因為你根本沒學過啊啊,會講跟會寫、會讀是兩回事,不然世界上就不會有文盲啦~
那麼,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會說台語,卻只有少數人會寫台語文或拼音呢?難道是因為台語文是一種新的發明,還未被認識?雖然由教育部正式頒訂「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也就是現在簡稱的「台羅」,以及「台灣閩南語推薦用字」,的確是近十幾年的事,不過為了走到這一步,台語文其實已經走了非常漫長的一段路啊~(茶
早在1885年清領時代的台灣,台南就已經有傳教士為了傳教創辦的《台灣府城教會報》,裡面的文字就是用羅馬字拼寫的台語文,這套羅馬字系統後來也常稱為「白話字」、「POJ」、「教會羅馬字」等等,到現在都有人在使用,堪稱歷史悠久。在這邊稍微離題一下,前陣子出身原住民族的行政院發言人表示希望以羅馬字來拼寫她的族語名字,被許多網友笑說「原來原住民都講英文」,這樣的言論只顯示了這些網友們的……天真(?)。世界上使用羅馬字來做為表記符號的語言並不是只有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還有一堆堆數不清的語言都會用羅馬字來表示,同一個符號也不一定都是一樣唸法。說穿了,羅馬字只是一個方便記錄的符號,它本身沒有規定只能用在某種語言,不要因為只學過中文跟英文就以為只有英文有羅馬字啊!!(搖肩
我們回到台語文的部分,時間來到1930年代。以前受漢文教育的舊文人舊詩人,他們寫的那些古詩古文用台語唸沒有問題,自然不會想到要創造什麼新的台語文,不過1930年代的台灣,受到了日本「言文一致」以及中國「白話文運動」的影響,也想要來「我手寫我口」,就遇到了「到底該怎麼寫台語」的問題。當時有人主張自創台語文字系統、有人支持使用教會羅馬字、有人想乾脆直接學中國白話文,在報紙雜誌上戰得亂七八糟,盛況就像現在有事件發生就有很多網紅發文開戰一樣。不過這場筆戰最後沒有誰輸誰贏,也沒有誰的勢力大到可以支配文壇,結果寫作者們就以自己的想法來寫自己的台語文或白話文,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去看當時的台灣文學作品都會覺得文字好像哪裡卡卡的,除了因為他們其實都是用台語在思考、寫作,和我們用中文思考不太一樣以外,也因為這些作品在文字表現上可以說是「實驗品」,還沒有發展成熟的緣故。
後來進入戰爭時期,語言的使用和言論表達被緊縮,台語文的討論與發展被迫中斷,到了戰後又因為戒嚴及「國語政策」等因素,使台籍作家聲量受限,台語文更是根本沒有復甦的機會,也不可能被除了知識分子以外的一般大眾所知了。
雖然關於台語文還有很多很多可以講,但是礙於篇幅,怕大家耐心用完,今天還是先講到這XD。希望今天的專欄可以幫助大家更了解台語文的發展歷史與現況,不要再說我們都寫「英文」,或是覺得台語文太難懂森77啦~ T__T
編按:「台文三角窗」粉絲專頁本學年起推出全新企劃,從【台灣文學作家作品】、【台語情境對話小教室】、【台文情批】等單元以及許許多多文化與社會議題,帶大家輕鬆吸收台文資訊,還有徵文活動,各位讀者千萬不要錯過了喔!歡迎追蹤「台文三角窗」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bunSK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