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文系首頁  各期電子報
第112期  -2018年9月-

★ 本系講座教授、英語系71級校友、現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比較文學系、亞洲語言文化系與亞美研究系合聘教授的史書美教授獲選為本校第18屆傑出校友,並於8月14日回母校領獎,由吳正己校長親自頒獎!本校報導參見:〈跨洋發光的師大人 史書美受贈傑出校友並獲聘講座教授〉。

莊佳穎老師 於「民視台灣學堂」主講「台製日常」帶狀節目,自8月13日起每周一晚上19點線上播出,透過每集一專訪的方式,帶領大家從台灣日常的各個面向,探索、反思台灣人的每日實踐!參見:民視台灣學堂

呂美親老師 「台語文學選」課程同學創作作品獲刊登於《台文通訊BONG報》台文青年專欄,自第293期(2018年8月)起將連續刊登9篇校內外修課同學的台語文作品,美親老師特別撰寫介紹序〈母語新世代、台文新光景──紹介師大台文系學生e台語創作〉(《第293期,2018年8月),歡迎各界支持與鼓勵!參見:《台文通訊BONG報》。

本系第11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摘要徵稿至10/31止!

★ 從牛車、漁火到青農返鄉:台灣農村的書寫、記憶與文化變遷 ★

農業是台灣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長久以來台灣的農村不僅餵養島上眾多人口,更體現了島民與土地最緊密的連結:三合院裡的牛車與稻埕曾是人們最熟悉的景色;村裡的廟會及慶典呈現了農人與討海人對上天的誠心祝禱祈求,及同宗、同鄉的社會網絡。舉凡台灣多種節慶、戲劇、祭祀、音樂、歌曲、諺語,都是在農村的生產與社會脈絡下逐漸發展出,更孕生了以台灣農、漁村為背景的豐富文學作品。藉由小說、詩與散文中對農人、農事、農作、農食的各種書寫,刻畫出清楚的台灣圖像。

過去數十年,台灣農村經歷了顯著變遷。工業化、都市化的力量把農村人口推向都市,產業轉向、農村巨變,造成人與土地的距離益發遙遠。於是我們在紀錄片裡、在文學作品、在農運或其他社會運動裡,聽到老農的吶喊、土地的悲鳴,傳統農漁村文化不斷流失或遭破壞,許多都市長大的孩子對自身文化甚至日常食物的源頭反而陌生。但可喜的是,近年來隨著農村振興、傳統文化資產、食農教育等議題逐漸得到關注,「返農」漸受重視。在農村裡,我們看到青農的回歸、小農的復興、各地農夫市集的蓬勃興起,「小農品牌化」成為重要的新興現象。在文化再現上,部分與農村相關的戲劇、影片、歌曲蔚為風尚;學校裡,食農教育的興起方興未艾。種種現象傳遞著社會變遷的訊息,亟待學界深入探索。這個研討會以台灣農村為主調,邀請台灣人文、社會相關領域學者,一同來思索台灣農村的各種書寫、記憶與文化變遷,為台灣研究展開具有深度的對話與反思。

主要徵稿子題:

  • 文學裡的台灣農/漁村與變遷
  • 機會與徬徨:從農村到都市
  • 農村日常生活、食衣住行之變遷
  • 農村的休閒娛樂及其轉型
  • 農村祭祀與儀式性活動:傳承與斷裂
  • 青農返鄉新浪潮
  • 「小農」流行文化現在式
  • 食物「產地」怎麼了?台灣的農漁村現況考察
  • 農產運銷中的政治與權力
  • 台灣農村與地方創生
  • 其他相關主題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會議時間:2019年 9月 6、7日(周五、六)
投稿方式:請將「投稿者資料表」寄至聯絡信箱:taiwanconference2019@gmail.com
投稿期限:即日起至2018年10月31日止
審查結果通知:2018年11月15日
論文全文截稿:2019年6月15日

台文牌貼布:讓系學會消除你對未來的焦慮!

文∕台文實習記者 邱宴藜同學

今年回家放暑假時,各位同學是否再度被厝邊頭尾詢問未來的志向(工作)呢?內心煩躁的同時,有些人對於未來的確感到「茫茫渺渺(bông-bông biáu-biáu)」,新的學期即將開始,面對新階段該有什麼樣的規劃?就讓剛出爐的第7屆台文系系學會報你知!

本屆系學會由張貽惠、蔡欣玹擔任系學會會長、副會長,帶領新一屆的系學會重新思考台文系同學各階段的迷惑與煩惱,希望能以不同形式的活動讓大家探索未來的可能性。近期活動以熟悉台文系以及認識彼此的活動為主,像是新生茶會、系烤、宿營等,藉由這些活動認識系上的課程、師生、環境,讓自己進入陌生環境不那麼緊張。第一波活動結束以後,系學會將舉辦生涯講座,邀請系上學長姐前來分享經驗,雙主修與輔系該如何選擇及準備?對於未來有何幫助?而系上宣傳不斷的實習資訊,形式與內容又有哪些?透過分享,大家能夠參考許多人的經驗,為自己找適合的路!

經過上述活動後如果缺少實務的參與經驗,系學會在下學期還有許多活動,尤其一年一度的台文週分工細緻、用心展現台文系所學,是實務導向且值得探索的活動,歡迎大家一起參加!

能在大學時期了解自己喜愛的事物是什麼,讓喜愛的事成為規劃中的一部份,這就是一件美好的事。系學會期望透過一整年的活動,努力接近這個目標,也請大家多多利用資源,而關於系學會精彩的活動介紹請鎖定系學會粉專,歡迎大家一起加入這個行列,鬥陣拍拚!

「台文系學會」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ntnutcll/

會講不會寫是一種怎樣的體驗?談談台語文的前世今生

文∕台文三角窗 鯊鯊編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表達某個台語詞彙,卻發現注音好像打不出來,只好用稍微接近的音來湊合的經驗呢?這個現象說起來不足為奇,因為我們所用的注音符號本來就是針對華語來設計的,本來就不能100%還原其他的語言嘛,就像雖然我們也會打「摳泥機哇」、「咪納桑」,也不能完全還原日語發音呀~

但是為什麼我們不會把「摳泥機哇」當成真正的日語,想學日語的話會去背五十音,對台語卻覺得沒關係、看得懂就好,不用特地去學呢?而且,有的時候根本也看不懂啊!!

小編舉個發生在長輩Line群組的故事為例,有一天長輩們在討論買水果的事,有人打了一句「麥响緊」,小編媽媽看半天都不知道他在說什麼,後來才發現原來是「莫傷揀(mài siunn kíng)」,不要太挑的意思。為什麼明明台語同時是他們兩人最熟悉的語言,卻沒辦法溝通呢?不是聽不懂,而是因為缺乏共通的台語文字系統,才讓台語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而這種例子並非特例,是真實且普遍存在台語使用者生活中的問題。

大家可能會問:「不然要怎樣?台語本來就都只能這樣寫啊,又沒人教我怎麼知道啦~」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就是沒人教你那一半,因為種種歷史與政策因素,台灣並沒有在學校教育裡面全面推行台語文或客語、原住民族語的教育,就算國小有母語課(小編小時候叫鄉土語言),老師會不會教台語文、台語拼音都很難說,就算教了家長們的態度也是有的人喜歡、有的人不喜歡(?),新聞上也常常有家長抱怨國小教的台語字太難,根本沒人看得懂。但是相信看到這裡的大家都已經知道了,看不懂不是因為「難」,是因為你根本沒學過啊啊,會講跟會寫、會讀是兩回事,不然世界上就不會有文盲啦~

那麼,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會說台語,卻只有少數人會寫台語文或拼音呢?難道是因為台語文是一種新的發明,還未被認識?雖然由教育部正式頒訂「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也就是現在簡稱的「台羅」,以及「台灣閩南語推薦用字」,的確是近十幾年的事,不過為了走到這一步,台語文其實已經走了非常漫長的一段路啊~(茶

早在1885年清領時代的台灣,台南就已經有傳教士為了傳教創辦的《台灣府城教會報》,裡面的文字就是用羅馬字拼寫的台語文,這套羅馬字系統後來也常稱為「白話字」、「POJ」、「教會羅馬字」等等,到現在都有人在使用,堪稱歷史悠久。在這邊稍微離題一下,前陣子出身原住民族的行政院發言人表示希望以羅馬字來拼寫她的族語名字,被許多網友笑說「原來原住民都講英文」,這樣的言論只顯示了這些網友們的……天真(?)。世界上使用羅馬字來做為表記符號的語言並不是只有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還有一堆堆數不清的語言都會用羅馬字來表示,同一個符號也不一定都是一樣唸法。說穿了,羅馬字只是一個方便記錄的符號,它本身沒有規定只能用在某種語言,不要因為只學過中文跟英文就以為只有英文有羅馬字啊!!(搖肩

我們回到台語文的部分,時間來到1930年代。以前受漢文教育的舊文人舊詩人,他們寫的那些古詩古文用台語唸沒有問題,自然不會想到要創造什麼新的台語文,不過1930年代的台灣,受到了日本「言文一致」以及中國「白話文運動」的影響,也想要來「我手寫我口」,就遇到了「到底該怎麼寫台語」的問題。當時有人主張自創台語文字系統、有人支持使用教會羅馬字、有人想乾脆直接學中國白話文,在報紙雜誌上戰得亂七八糟,盛況就像現在有事件發生就有很多網紅發文開戰一樣。不過這場筆戰最後沒有誰輸誰贏,也沒有誰的勢力大到可以支配文壇,結果寫作者們就以自己的想法來寫自己的台語文或白話文,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去看當時的台灣文學作品都會覺得文字好像哪裡卡卡的,除了因為他們其實都是用台語在思考、寫作,和我們用中文思考不太一樣以外,也因為這些作品在文字表現上可以說是「實驗品」,還沒有發展成熟的緣故。

後來進入戰爭時期,語言的使用和言論表達被緊縮,台語文的討論與發展被迫中斷,到了戰後又因為戒嚴及「國語政策」等因素,使台籍作家聲量受限,台語文更是根本沒有復甦的機會,也不可能被除了知識分子以外的一般大眾所知了。

雖然關於台語文還有很多很多可以講,但是礙於篇幅,怕大家耐心用完,今天還是先講到這XD。希望今天的專欄可以幫助大家更了解台語文的發展歷史與現況,不要再說我們都寫「英文」,或是覺得台語文太難懂森77啦~ T__T

編按:「台文三角窗」粉絲專頁本學年起推出全新企劃,從【台灣文學作家作品】、【台語情境對話小教室】、【台文情批】等單元以及許許多多文化與社會議題,帶大家輕鬆吸收台文資訊,還有徵文活動,各位讀者千萬不要錯過了喔!歡迎追蹤「台文三角窗」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bunSKT/

林淑慧老師 論文〈觀景察變:台灣日治時期日記的旅行敘事〉刊登於《台灣文學學報》第32期,頁23-52(2018年6月)。

林淑慧老師 8月31日至9月2日於(日本)台灣史研究會、台灣歷史學會合辦之「第10回台日國際研討會:東亞中的台灣—過去.現在.未來」發表論文〈台湾戒厳時代の東南アジア旅行記における文化記述〉,地點:日本關西大學百週年記念會館。

林淑慧老師 9月7日將於「第三屆台灣研究世界大會」發表論文〈Imagined Abroad: Cultural Context of Taiwan's Travelogues during the Martial Law Period〉,地點: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參見:第三屆台灣研究世界大會

呂美親老師 推薦「台語文學選」課程期末同學創作投稿至《台文通訊BONG報》,並特別撰寫介紹序〈母語新世代、台文新光景──紹介師大台文系學生e台語創作〉分享學生作品(《台文通訊BONG報》第293期,2018年8月)。參見:台文通訊BONG報

  • 第19期徵稿期限:即日起至2018年9月30日
  • 第19期發行時間:2019年4月
  • 第19期執行編輯:汪俊彥老師
  • 第19期專題:展演當代台灣:美學、歷史與政治(徵稿不限專題)

  • 《台灣學誌》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出版之學術期刊,訂於每年4月、10月出刊。
  • 舉凡有關台灣文化、語言、文學、歷史、傳播、政治、社會變遷等台灣研究領域之學術性論文,均歡迎賜稿。
  • 徵稿類型:一般論文、專題論文、書評。
  • 論文繳交須含紙本二份及電子檔一份。繳交內容包含(一)論文全文、(二)投稿者資料表。
  • 詳細徵稿訊息請務必參見本系網站「台灣學誌」專區:台師大台文系《台灣學誌》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版權所有© 2014 NTNUTCLL. All Rights Reserved.
10610
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 TEL: 02-77345516 FAX: 02-33652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