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文系首頁  各期電子報
第110期  -2018年7月-

★ 博士班林益彰同學榮獲中華民國新詩學會「2018全國優秀靑年詩人獎」!參見:中華民國新詩學會

★ 學士班黃茂善同學榮獲科技部107年度大專學生研究計畫補助!計畫名稱:再會∕繪國族預言─從《準台北人》及《屋簷下》談當代台灣文學「中國性」的轉變。

本系承辦「第17屆紅樓現代文學獎」,延長收件至7/13止!

★ 最高獎金1萬元,歡迎踴躍投稿 ★

徵件對象:國立臺灣大學系統三校在學學生,尤其鼓勵境外生參加。
徵件組別:共分6組,每組規定詳如簡章所示。

  • 華文現代小說
  • 華文現代散文
  • 華文現代詩
  • 華文舞臺劇劇本
  • 臺語微電影
  • 境外生微電影

收件日期:延長收件至107年7月13日止。
收件方式:採網路收件,收件信箱:ntnuredhouse17@gmail.com。
投稿辦法:詳細辦法與規範請務必參見:
     第17屆紅樓現代文學獎簡章臺師大紅樓現代文學獎臉書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
承辦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協辦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事務處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本系增設暑期實習,歡迎同學善用暑假增進職涯知能!(7/1-7/8 開放申請)

身為台文人,該增進哪些實務技能?又該如何將所學應用於影音文創等實作領域之中呢?為增加同學實習機會,認識產業實務,本系與實習合作單位在學期之外新增「暑期實習」(7-9月),詳情請見 台文系暑期實習徵募公告,歡迎同學踴躍申請,亦可申請自行接洽其他單位機構進行實習,善用暑假增進職涯知能!

實習心得分享:魔幻時刻電影公司

文∕學士班吳函篩同學

魔幻時刻電影公司於2011年創立,是一個關懷人、尊重自然生態的影像及文化影像製作行銷公司,工作室位於捷運科技大樓站附近,隱身在住宅區巷弄間,附近的環境很清幽,團隊是由一群長期關注台灣社會、文學運動的年輕人共同組成,雖然公司規模不大,但協力製作的電影、電視劇都曾入圍金馬獎、金鐘獎等國內大獎。

一直以來我對劇本和影像創作都十分感興趣,過去在中央大學就學期間就曾修習過影像記錄相關課程,也和同學組隊參加微電影比賽,當轉學來到師大以後並繼續嘗試各種不同的挑戰,大二開始前後修了台文系上開設的台語戲劇與電影、台灣流行音樂、台語文實作等課程,在大三的時候申請了數位影音藝術學程,因為希望未來能朝相關領域繼續發展,所以當看到這學期系上有電影公司的實習機會,毫不猶豫地就交出了報名表,動機很簡單因為這是自己很感興趣的領域,雖然一直有接觸相關課程,但總覺得還是要實際到工作現場參與才能真正確定是不是真的喜歡,希望能夠藉由這次的實習機會,實際了解影視產業實務上的運作,也幫自己累積更多經驗,豐富自己的創作內涵與經歷。

當初面試的時候,公司的主要負責人南宏哥問我「希望在這邊得到什麼?」,我回答「我想知道真正的電影是怎麼拍出來的。」南宏哥後來回我什麼我已經不太記得了,因為我緊張到連自己說了什麼都沒有印象,但大致上是要我先不要對拍戲有太多美好的想像,才不會有太大的失落感,聽完之後雖然有點震驚,但申請結果公佈那天還是很雀躍,我自己的解讀是「不期不待沒有傷害」,於是就抱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開始了實習生活。

因為公司團隊規模不大,大家的平均年齡都很輕,大家都對我很友善很照顧,很快地就消去了我的緊張感而能和大家自在的相處。在這邊主要帶我的人是宗叡導演,跟在他身邊讓我學習到了不少,他從不吝嗇告訴我一切他所知道的,從工作上的困難到對人生未來的迷惘,他都給了我許多實用的建議,可能是因為導演很年輕,所以相處起來就像朋友一樣,讓我覺得很親切。在這裡的工作時間很彈性,主要就是根據自己平常課間有空的時候自行決定什麼時候到公司,工作內容蠻多元的,包括歷史資料搜集、逐字搞聽打、校訂劇本錯字、練習寫企劃案等,偶爾一起參與導演與編劇、攝影師們的會議,幫忙到各大影視相關機構處理事務,也跟著老闆一起去向客戶提案,然後最後真的到了拍片現場觀摩實習,每一次都是一個開眼界的過程,因為很多事情都沒接觸過,所以看什麼的眼光都好新鮮,每一次也都從中學到了一些新的東西。

例如在做史料搜集的時候,第一次知道資料庫使用的重要,因為有許多東西是網路搜尋引擎搜不到的,必須透過各大文史資料庫才能夠有效率地找到想要的東西,以前上課的時候都不明白學這些的用處,但我現在知道了;在打逐字稿的部分曾經有遇到一個困難是受訪者說的話我聽不懂,因為對方使用的並不是平常口語常用的台語詞彙,再加上不同的腔調使得我聽得很茫然,後來只好回學校找美親老師求救才解決這個難題,深刻體認到學習與實務應用之間的關係。



▲ 彰化文學地圖作家訪談(陳龍廷老師、陳允元老師)


▲ 《不死三振》劇組拍攝現場

至於第一次練習寫企劃書的時候完全沒有頭緒,原本以為只要有好的文筆就能寫出完美的企劃,真正開始寫之後才發現只有文采是不夠的,寫企劃最重要的一是創意,二是把這些創意具象化,影像想要走什麼樣的劇情?節奏聲音顏色要什麼調性都十分講究,腦中平常就要累積許多參考用的素材,最後也需要對錢的敏銳,知道預算怎麼規劃,我在前面具象化的部分就遇到很多困難了,大概是因為平常看的東西還不夠多,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

後來進到劇組裡幫忙是另外一件印象極為深刻的事,雖然事前已經有看到劇本,也參與過幾次會議,但還是非常緊張,因為覺得自己沒經驗,怕幫不上忙反而成為大型路障或扯到別人後腿。我只去少少幾天,卻深深明白原來要拍一部片有多麽不容易,劇組的編制比我想像中的複雜,還有許多鏡頭後一般人看不見的小細節,像是拍戲時為了確保收音品質,所有大型機器像是冷氣都是要關掉的,當我們看著演員在咖啡店裡看似輕鬆愜意,其實在拍攝現場都非常熱;另外為了呈現好的畫面,有時候我們必須站在每個拍攝的場景跟路人協商,請他們晚一點再走過去,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體諒,這時候好的EQ跟應對能力就十分重要;還有一次是在拍大馬路的戲,雖然已經借了路權卻還是遇到警察前來關注,拍片時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狀況,臨機應變的能力很重要,對我來說是很特別的一次經驗。

我非常感激這學期有這個機會到魔幻時刻實習,是一次非常充實與深刻的經歷,導演總是告訴我不要害怕去嘗試任何事情,什麼事都要去試了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凡事都有個起頭,我很慶幸我的開始時常充滿了溫暖和喜悅,雖然也在當中深深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但我很確定自己喜歡做影劇這件事,希望未來能夠堅持下去,持續努力學習。如果未來有同學想申請這裡的實習或從事影像相關的工作,我想最重要的就是熱情和創意,要能夠有自己的想法,技術上的能力可以透過努力練習而獲得,但熱情跟創意才是決定能不能走得長久的關鍵。

城市廚房的逆襲!台灣菜市場百年來的角色轉變與創新 2018.6.5

文∕台文實習記者 學士班邱宴藜同學

時常從捷運台電大樓站走出來的同學,是否發現一彎進巷子就能看見熱鬧滾滾的龍泉市場呢?就讀師大的學生無論是填飽肚子或是購買日常生活用品,師大附近就是我們的生活圈,但是你知道上述這個市場是日治時期即開始營運的菜市場「古亭町市場」嗎?

菜市場至今提供了各式商品,甚至能夠細分為批發市場、早市以及晚市以滿足各盤商與民眾的需求,然而生活中稀鬆平常的菜市場在各個時期擁有不同的功能與定位,我們時常忽略其中的歷史背景。6/5台文系即邀請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黃舒楣教授前來,以「散步到城市廚房:百年菜市場變遷大不易」為題為系上同學演講。老師從一張日治時期的明信片說起菜市場定位的劇變,帶我們重新認識何謂「菜市場」。

走進菜市場:台灣菜市場的百年變遷

明信片中的建築物為八角式的二樓紅磚建築,乍看如同某棟日治時期遺留下的博物館,事實上是1908年落成的「新起街市場」,也就是現在的「西門紅樓」。當時日本政府視殖民地台灣為重要現代化發展基地,乾淨、整潔、有規劃的公共建設在台灣各地興建起來,而1918年日本發生人民抗議米價過高的「米騷動」事件,使日本政府加強民生物價的管控,市場也成為頭號實施的對象。

菜市場怎麼會是政府大力執行政策的對象呢?黃舒楣老師提到台灣自清朝統治時期即以「行郊」為單位與中國一帶交易,郊商透過資助廟宇興建成為地方仕紳,廟宇周圍的菜市場也逐漸開展,甚至在附近發展出戲院等娛樂措施,如台南水仙宮市場即是以廟宇為中心發展而成的菜市場,使市場一帶不僅成為地方上政治經濟的中心,也是吃喝玩樂的生活場域。到了日治時期,台灣各地已形成大大小小的市集與市場,而日本政府為了因應米騷動引起的民怨及展現殖民地現代化的成果,選擇台灣菜市場進行改建,就是看中市場扮演維持民生物價、社會經濟的重要角色。戰後,美軍福利站、超市進入市場及汽車持有率增加等因素使菜市場的角色轉變,更發展出以上班族為消費客群的黃昏市場。

透過老師詳盡的背景介紹,讓同學了解菜市場在過去社會中的地位演變,也強調市場除了有地方上的社會經濟功能更促進城鄉鏈結,在其中資源交流、人口移動,甚至成為跨國貿易的一環。





想像「菜市場」:菜市場文化的再生

菜市場長期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存在,路過而忽視是大多數人的反應,在長時間不關注的狀態下,大眾形成對於菜市場的刻板印象如髒亂等,黃舒楣老師也指出即使菜市場不符合都市空間較公私分明的設計趨勢,卻允許更混和、複雜的社會網絡,一走進菜市場能看見各式各樣的產業,而攤販與民眾、攤販與攤販之間互動頻繁,菜市場提供更多的社會互動及使用,成為都市空間中特別的風景。

近年來台灣社會逐漸將市場納入文化保存的一環,將其中獨特的社會關係與生產方式轉換為文化優勢,老師舉台中建國市場為例,市場攤販組成團隊介入建國市場搬遷的過程,進行歷史紀錄以及體驗活動,引起許多迴響也改變市政府的政策方向,傾聽需求後保留市場攤販的歷史記憶。其他還有萬華新富町文化市場、雲林西螺東市場等例子,都可看出大眾逐漸關注傳統市場在社會中的重要性。

黃舒楣老師藉由這堂演講帶同學了解百年來菜市場的變遷,其中複雜的互動過程造就今天大眾對於菜市場的認知;老師也順帶提醒我們,每一件事情背後都有歷史脈絡,尤其在文化創意產業當道的時代,必須依照當地的發展歷史來改建市場,才能保留市場文化與周邊產業發展的獨特性。

回過頭來,我們對於附近的菜市場似乎沒有太多了解,也許在聽完演講之後,每到菜市場逛逛時,除了享受人擠人的感覺,也能趁機瞭解這座市場的歷史喔!

體驗台灣醇厚人情──白沙屯媽祖進香之旅

文∕台文實習記者 學士班陳德民同學

每年農曆的春季時分,會有大批的信眾集結於通宵拱天宮與北港朝天宮,甚至會出現綿延數十公里的徒步進香人龍,他們所共襄盛舉的,是一年一度的白沙屯媽祖進香行程。

遶境與進香

遶境是指神明外出巡視自己的「管區」,有著地位高者前往地位較低者處的意涵,而白沙屯媽祖的行程則為進香,是指信徒跟隨神明至境外的分靈祖廟(回娘家)或至其它香火興盛廟宇參拜(聯誼活動),藉由「進火(或稱割火)」儀式,以增自身靈力。

風格獨具的進香行程

白沙屯媽祖的特色之一是,每年要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前,必定邀約「好姊妹」山邊媽祖一同成行,共乘一頂神轎,身形較嬌小的山邊媽祖則坐在白沙屯媽祖的前方,常常造成初次參加進香的香燈跤誤認山邊媽祖為白沙屯媽祖。

白沙屯媽祖的進香起源於何時已不可考,根據當地耆老的分享,於拱天宮建廟前就已有此行程,估計有近兩百年歷史。

「香燈跤」(hiunn-ting-kha)是源自台語的詞彙,用於稱呼白沙屯媽祖的進香信眾。民間信仰中,信徒祈禱或向神明許願時,在神前奉上「香」與「燈」是最基本的奉獻。「香燈」也隱含著薪火相傳的意義,「跤」則是指參與的成員。這個古老的稱號被白沙屯媽祖的信眾沿用至今,揹著香旗與簡易行囊跟著媽祖神轎而行,簡單樸實的造型是特有的「香燈跤」形象,成為白沙屯隨香信徒的百年意象。

媽祖的神轎則有著「粉紅超跑」的稱號,若要形容速度有多快,一再的被超車幾乎是路途中香燈跤的共同感受。由於白沙屯媽祖神轎方向全憑媽祖決定,依轎班人員的說法是有股「神秘的力量」會牽動身體影響神轎去向,因此路線和方向不易預測。進香隊伍中沒有陣頭,只有「頭旗」一馬當先的開路,讓擔心自己腳程跟不上的香燈跤可以先跟著頭旗出發,神轎則按照媽祖的旨意,以不定的步調「走訪」民宅和廟宇,後面則留下長長的人龍,慢慢追隨媽祖的腳步。能夠親眼目睹媽祖駐駕過程全憑緣分,對大多數香燈跤而言,多是看到人潮聚集才知道媽祖駐駕,但仍不敢多作停留,深怕一但媽祖繼續前進,自己又會被快速的步伐遠遠拋在後頭,而選擇繼續走下去,寧可在前方等候媽祖的到來。

因此,近年來由廟方人員攜帶GPS發信機,結合新開發的APP,讓信眾可以透過網路得知媽祖的即時動向,以便確認前進方向或乘車至預定地點迎接媽祖,可謂傳統文化與嶄新科技的特色結合。

旅途中的溫暖景色

「人」是路途中最美的風景。筆者從王功福海宮開始加入進香的行程,在前往北港朝天宮的路程中,不時可以碰見開著小轎車或是貨車,停靠在路邊發送補給品和結緣品的熱心民眾。有些是以家庭為單位,開著家中房車,帶著一家老小,一同向香燈跤們打氣;也有的是朋友相約,帶著數個家庭一起共襄盛舉。

白沙屯媽祖進香行程沒有嚴格的齋戒,所以可以吃到由民眾家中煮出來的米糕、甜點、紅龜粿、粽子,一箱一箱的冰桶盛著滿滿的飲料,礦泉水、運動飲料、提神飲料,讓路過的香燈跤可以快速補充能量再上路,甚至還有現煮的咖啡。

從小朋友到阿媽,甚至是看起來嚴肅的壯碩阿叔,不斷用雙手試圖將補給品「強行」遞入香燈跤手中,若想了解什麼是「盛情難卻」,筆者認為這就是絕佳的時刻。一雙雙手傳遞過來的溫度會暖在心裡很久,嘴裡咀嚼的是台灣最醇厚的人情,讓香燈跤即使再疲憊也會以大大的笑容回應。

從福海宮啟程後就幾乎沒休息,浩浩蕩蕩的向北港朝天宮邁進。從黑夜走到正午,數十公里的路程中,有了他們的相伴,即使是獨自參加進香的香燈跤也不會感到孤單。過程中可以觀察到,台語在傳統的慶典中仍生生不息,與在路途中相遇的香燈跤用台語問候打氣絲毫不會覺得突兀,還有種自己「回家了」的感覺。

即使徒步的過程再累,還是不能少了一句對路邊熱情發送補給品民眾的「sin-khóo --ah」,每當這麼做時,總能看出對方臉上多了一份獨特的喜悅與激勵,並得到熱情的回應,或許,這就是人與人之間最美的互動。

沿著進香的路途,若是扭傷或是起水泡也不用擔心,除了路邊發送的結緣品消炎藥布之外,大約每十幾公里左右,會看到愛心醫療站,有義工人員提供傷口包紮及推拿等緊急處置。路途中也不時可以看到幾位沒打著旗幟,手上拿著一罐肌樂的善心人士,讓倔強的香燈跤在稍作舒緩後馬上上路。


▲ 最虔誠的信眾與轎班一同陪伴媽祖急行軍


▲ 行至半夜,仍可見到絡繹不絕的進香人龍


▲ 排隊準備軁轎跤(nǹg-kiō-kha)的信徒


▲ 免費載客的香客車是精疲力竭的香燈跤們不落後媽祖腳步的唯一方式


▲ 香燈跤從夜晚走到黎明


▲ 經過長途跋涉的香燈跤仍不願休息,準備迎接媽祖


▲ 免費提供的飯菜慰勞遠道而來的香客

經過了近三十公里的步行後,雖然途中換過多次的藥布,但因沒有充分的休息,筆者雙腳因水泡和腳底板疼痛而寸步難行。所幸沿途可以遇見許多熱心民眾開著改裝的香客車,不斷問候是否需要搭乘,才能不至於落後媽祖的腳步太多。雖然只是結緣,行駛約十公里不到就會停車放客,進行乘客的輪替,讓更多人都能享受到被服務的機會,但對於已經徒步數十甚至數百公里的香燈跤來說,這短短的幾十分鐘,已經是能讓長途跋涉的雙腳暫歇,終能安心入睡的寶貴時刻。雖然隨時都可以停下來在路邊休息,但忍受疲勞、痠痛仍堅持追隨媽祖的腳步,正是進香去程最可貴的精神。

朝天宮的萬人空巷

抵達朝天宮之後,最辛苦的去程急行軍也就進入了尾聲,有句話說:「去程是考驗,回程才是好好觀賞沿途風光的時刻」。回程時會有6到8天的時間去完成去程以36小時走完的路程。這也是為何常常有資深的前輩叮嚀第一次參加的香燈跤,不要輕易選擇跟隨去途的行程,即使是經過長期訓練的轎班也需要輪番上陣才能應付近乎極限的腳程,對於未經訓練的進香大眾來說,近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幾乎不眠不休的徒步香燈跤,經過考驗意志力的旅程後終於能夠稍作休息,但在朝天宮的現場,依舊人山人海,或許對於香燈跤而言,比起直奔香客大樓沐浴休息,把握時間在廟裡參拜,甚至是等候媽祖的神轎到來,更能達到心靈上的充實。即使已經筋疲力竭,仍可看到虔誠的信眾繁忙的穿梭於廟宇之中。在現場可以看到許多搭起的棚子,供應大量豐盛的菜餚以慰勞不辭辛勞前來進香的香燈跤。台灣民間信仰的情感與生命力在現場展露無遺。

隔天清晨時分,完成進火的儀式之後,信眾們將跟隨媽祖再次踏上返回白沙屯拱天宮的路途,陪伴著香燈跤們的,是充滿著媽祖庇佑的平靜心靈,等待著他們的,是比去程舒緩且更加充滿驚喜的文化之旅。

林芳玫、林巾力老師 5月11-12日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UCLA-NTNU Taiwan Studies Initiative Conference「Indigenous Knowledge, Taiwan: Comparative and Relational Perspectives」分別發表論文〈Two Historical Discourse Paradigms: Han People's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Indigenous People's Collaboration with Japan〉、〈Constructing Indigenous Literature: Re-examining the Writings of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Taiwan's Indigenous Peoples〉。本研討會為UCLA-NTNU Taiwan Studies Initiative的年度活動之一,由UCLA史書美教授所策畫。為期兩天的會議共發表16篇論文,並安排一場原住民作家論壇。討論的焦點以台灣為軸心,進而擴大至美國、墨西哥、沖繩、菲律賓、紐澳等地區,從不同的族群與地政學視角探索關於原住民知識的課題。參見:UCLA-NTNU Taiwan Studies Initiative Conference師大與UCLA合辦國際學術會議 推進兩校實質交流。會議照片參見右圖。

林芳玫老師 6月27-29日赴澳洲雪梨國際羅曼史研究學會(IASPR)與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主辦之「Think Globally, Love Locally?-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pular Romance Studies」發表論文〈Topography of Romantic Love: Journeys, the Fantasy of Love, and Identity Crisis〉,參見: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opular Romance

林巾力老師 6月30日於第40屆吳三連獎得主文藝講座演講「福爾摩沙詩哲—林亨泰的文學世界」。參見:吳三連獎基金會

博士班許家真同學 6月5-9日赴比利時布魯塞爾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ontemporary Legend Research主辦之「The 2018 Perspectives on Contemporary Lege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發表論文〈The Power of Rumors in Politics: A Case Study of the "Death Grip" Rumors of an Elected President of Taiwan〉。

博士班蔡豐全同學 7月11-16日將隨同歷屆紅樓現代文學奬得奬人赴中國江蘇徐州參加由江蘇師大與本校全球華文寫作中心共同舉辦之「第三屆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學交流創作營」。


▲ 林芳玫老師與UCLA亞太研究中心周敏主任


▲ 林芳玫老師與原住民作家伊苞


▲ 汪明輝老師贈送UCLA古地圖


▲ 史書美老師與作家伊苞

  • 第19期徵稿期限:即日起至2018年9月30日
  • 第19期發行時間:2019年4月
  • 第19期執行編輯:汪俊彥老師
  • 第19期專題:展演當代台灣:美學、歷史與政治(徵稿不限專題)

  • 《台灣學誌》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出版之學術期刊,訂於每年4月、10月出刊。
  • 舉凡有關台灣文化、語言、文學、歷史、傳播、政治、社會變遷等台灣研究領域之學術性論文,均歡迎賜稿。
  • 徵稿類型:一般論文、專題論文、書評。
  • 論文繳交須含紙本二份及電子檔一份。繳交內容包含(一)論文全文、(二)投稿者資料表。
  • 詳細徵稿訊息請務必參見本系網站「台灣學誌」專區:台師大台文系《台灣學誌》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版權所有© 2014 NTNUTCLL. All Rights Reserved.
10610
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 TEL: 02-77345516 FAX: 02-33652549